-
周汝昌、徐邦達的一段藝林交誼
父親周汝昌和徐邦達先生,一位是紅學研究者,一位是書畫鑒定家,倆人不在同一界別,相差懸殊,日后卻成為好友,更兼詩友。他們二人是如何結識的?這一段藝林掌故,說來話長。
-
新發現之饒宗頤最早的幾首詩
文史學者、書畫家饒宗頤也是一位早慧的詩人,他的詩詞創作成就在他廣闊的學術領域中尤為突出,在近現代詩壇影響深遠。據資料記載,他十二歲開始學習作詩,才思敏捷。
ZUO JIA YIN XIANG
01王盡美詩歌中的“盡善盡美”
1898年6月14日,王盡美出生于山東省莒縣(今屬諸城市)的一個農村——大北杏村,爺爺、父親因病辭世,自幼與奶奶、母親艱難度日。迫于貧寒的家境,王盡美不能像同齡孩子那樣上學讀書。后來,王盡美為同村地主少爺陪讀,才獲得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02黃子平:得后教我
其實得后的論述深刻地參與了八十年代的啟蒙籌劃,——還是孫郁的總結比較準確:“此四十年間,一直被學界引用”,“我們現在討論魯迅思想的原色,都在引用他的看法,而且幾代學人受惠于他”。然而老錢一再申說的“無力感”,也自有其緣由。
03路遙接受史之冷熱現象研究
本文將在文學史的整體觀視域中解讀該現象的各個方面,全面揭示路遙小說之“公共文本”性質,以及它的退潮之于當代文學史的拐點性意義。
04蘇軾: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時期,既是他一生的苦難期,也是其文學創作的高峰,可以充分反映出蘇軾自身的心性變化及其文學成就。
馮至:一個沉思者的精神超越與生命探求
馮至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翻譯家、學者和教育家。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沉思的詩人”,他一生的文藝實踐都執著于超越時代困境,完成對個體生存終極意義的思考,探求人類靈魂的光明道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呂彥霖 2022/05/18
西南聯大的“展知識”
西南聯大在滇辦學八年,不僅取得了卓越的辦學成就,其對抗戰文化、地方各項事業的影響也一直令人矚目。作為一所名垂青史的大學,其辦學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輝。在文博和展覽事業方面,八十多年前的西南聯大也有過具有鮮明特色的實踐。
來源:北京青年報 | 龍美光 2022/05/17
主張與行動:胡適董事任上記
胡適一生任過多種職務:國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雜志社編委、圖書館館長等。在諸多職務中,胡適的董事身份還未被充分關注和深度研究。其實,胡適出任董事的經歷,可以極大豐富對其基本面相的認識。因此,梳理、辨析胡適董事任上的主張與行動,應該不是無謂之舉。
來源:澎湃新聞 | 楊海亮 2022/05/16
明清花邊:穿衣的進取欲
明初,對全員服飾都做了嚴格規定,比如文官地位高,袖子長,衣也長一些;沒當成官的儒生,則衣袖、衣身都短一些。其他軍、民又各有規制(《皇明典禮制》)。其后,天順、嘉靖等朝又各有對服裝色彩刺繡、首飾等類的細分規定。越規定越要冒犯,人類的小淘氣,真是古今一致。
來源:澎湃新聞 | 徐美潔 2022/05/13
阿英1934年致趙景深的一封信
趙景深是阿英的小學同學,時為復旦大學教授,兼任北新書局總編輯。阿英寫信給他,詳細敘述了自己搜集、編選、研讀晚明小品的所得所思,詢問書局是否有出版意向。從這封信考察阿英在當年“小品文熱”中的表現,或許可以為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文學史增添一點細節。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桑農 2022/05/12
四川大學八十年代先鋒詩歌精神與民刊回眸
悠久的,醇厚的人文氣質僅僅是四川大學的一面。四川大學之所以是四川大學,還有另一面。就在這座百年學府,彌漫著深厚而精粹的人文氣息的校園中,還潛藏著,不,一直勃發著一種珍貴的先鋒詩歌精神——和悠久的四川大學人文精神一起,成為四川大學翱翔于世間的精神雙翼。
來源:《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 | 向以鮮 2022/05/11
畫屏重重幻亦真
在長達200多年的歷史中,明刊《西廂記》插圖匯聚了如建安派、金陵派、新安派、武林派、吳興派等不同流派作品的風格特點。而在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西廂記》插圖中,始終存在著一個重要的視覺元素——屏風。
來源:光明日報 | 周舉 陳雅婷 2022/05/10
張筠英:與康橋“道別”
《再別康橋》中,徐志摩的表達就不那么直白了,語言是輕柔的,形式是精巧的;虛實交替描繪出的畫面,既優美又與內心相通,微妙之處,沁人心脾。正因如此,有許多人都喜歡朗誦這首詩。
來源:北京晚報 | 張筠英 2022/05/09
程水金:今天我們如何讀《尚書》
總體說來,自漢初流傳至今的二十八個《尚書》篇目,是今天研讀《尚書》這部上古經典唯一可靠的文本依據,這是無可爭議的客觀事實。
來源:中華讀書報 | 程水金 2022/05/07
王學典:迎接第三次學術大轉型
這三次轉型猶如學術史上席天卷地、此起彼伏的三波巨浪,構成了七十多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壯麗景觀。
來源:中華讀書報 | 王學典 2022/05/06
岳麓書院與那些改變中國的青年
站在衡岳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上,似可看遍整個湖南。岳麓山是儒釋道同存共榮的中國典范。道家第二十三洞真虛福地云麓道宮,香火猶盛,蔚然山頂。千年古剎麓山寺深居山中,乃“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
來源:北京晚報 | 向敬之 曾歡歡 2022/05/05
談談穆旦的佚詩《在秋天》
研究西南聯大的美國學者易社強先生在其大著《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第一部分第一章《從北平到長沙》中不完全征引了穆旦《在秋天》中的四行詩。
來源:《隨筆》 | 鄒漢明 2022/04/29
筆記小說:彌補正史對民間關注有限的缺憾
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一種較為常見的文學形式,簡言之,為筆記體式的短篇故事。最早可追溯至魏晉時期,時人多有志人志怪類文集,以南朝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為代表,寫人記事簡約,形式靈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 | 司聃 2022/04/28
課文憂憤形象外的陸游
比起課本中那個囑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憤陸游,這個閑適陸游的“人設”我們似乎有些陌生,但這也是詩人真實的一部分,更隨和也更民間。
來源:北京晚報 | 張玉瑤 2022/04/27
何處是“京師”
高麗與北宋維持正式官方關系的時間甚短,長期在形式上臣服于遼。但從文宗(1046—1082)這一“華化”君主開始,高麗在非正式冊封關系下開始與宋往來。在以宋為唯一之“中國”的語境下,高麗人主要以北宋的首都為“京師”……
來源:《外國文學評論》 | 張春海 2022/04/26
麾駕雷公訶電母
霹靂一聲,石號木鳴,迅雷不及掩耳。這天地之間的最大聲音,凌空而來,猝不及防,令人驚恐與敬畏。打閃打雷是古人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由此產生“雷電崇拜”。民間漸漸逐漸演變出“雷神”“電神”的傳說。
來源:北京晚報 | 胡松濤 2022/04/25
姜濤:凱約嘉湖上一只小船的打翻
可以說,與友人之間的往來唱和,構成了胡適在美留學期間詩歌嘗試的主要驅動。1917年6月1日回國前所作“將歸詩”中稱:“因念吾數年來之文學的興趣,多出于吾友之助。若無叔永、杏佛,定無《去國集》。
來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姜濤 2022/04/24
余事作詩人——談談中國古代的詩僧
詩僧”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唐。釋皎然《杼山集》中凡兩見“詩僧”。一是卷四詩題“酬別襄陽詩僧小微”;二是卷九《答權從事德輿書》云:“靈澈上人,足下素識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齊梁以來,詩僧未見其偶?!?
來源:光明日報 | 李舜臣 2022/04/20
文史漫談 | 南明往事:亡于權力分配
“以史為鑒是中國的傳統,可惜過去絕大多數史家制作的鏡子里,侏儒們被拔高了,堅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擠出了鏡框以外,成了道地的哈哈鏡?!?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2/05/07文史漫談 | “女人何故屬男人”
聶紺弩堅信“人類的愚昧不會是永久的”,“未來的女性將不再柔弱,我們的女同胞的受難與死亡也許是最后一次”。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2/03/08文史漫談 | 側近政治與精神閹寺
沈從文先生有意提醒我們,精神閹寺并沒有隨著古典的終結長久緘默,它的間歇性發覆要求人類對避免成為文明的齒輪保持警醒。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22/02/25重讀《吶喊·自序》:副文本的倒錯
《自序》中連番遭遇挫敗的青年魯迅與由《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名篇所揭露的晦暗的中國,構成兩套互涉的敘事,它們“互相融合,互相補充,彼此強化”。
來源:《文藝研究》 | 邢程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