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的詩句根植于南高原
人在高原,而久別重逢后的快意在故土肆意地舒卷開來,這組《人在高原》就是這次田野調查期間,為南高原故土所感所思寫就的??梢哉f這被很多詩人稱之為南高原的這片土地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也是我身居北京日夜念想的土地。
-
陳濤:沉靜的草原與喧囂的世界
在以草原為背景的作品中,作者主要用兩種方式來切入并推進故事,一為闖入,一為出離。闖入者中有草原上的盜馬賊、陌生人,有草原外的城市朋友以及日本人,甚至還有一匹不知來自何方的白馬。
ZUO JIA YIN XIANG
01王巨成:將民族團結的種子埋入孩子心靈深處
應叢書出版方之約,兒童文學作家王巨成采訪校長庫爾班·尼亞孜,完成了人物傳記《庫爾班·尼亞孜》一書的撰寫。
02阿來:文字中,真有一個稍稍深廣些的生活
“我想要和以前那些書有些區別,那就是用這些文字表現出一個寫作者與寫作相關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中,真有一個稍稍深廣些的生活?!?/p>
03馬慧娟: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寧夏紅寺堡區的“拇指作家”馬慧娟今年的議案是將紅寺堡區打造為全國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的脫貧致富示范區。
04溫燕霞:傳遞土地的呼吸和時代的脈動
一部客家題材的小說《琵琶圍》近日面世,讓江西籍女作家溫燕霞再次走入大眾視野……
中華各民族故事與共同體意識建構 ——論景宜影視文學創作特色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以及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現實,是景宜作品的重要創作題材。
來源:文藝報丨劉建波2022/05/16
轉型期少數族裔漢語詩歌語言詩性重構的一種解讀
從“雜糅詩學”的角度出發,考察轉型期中國少數族裔漢語詩歌寫作,揭示其語言詩性重構進程中的文化間性。
來源:“民族文學學會”公眾號丨姚新勇2022/05/11
堅守與變通 ——新時期蒙古族詩歌“民族性”的多樣化表述
新時期以來,蒙古族詩歌的題材內容更加豐富,風格樣式也更為多元。但無論如何發展變化,作為“根性”因子和身份標識的“民族性”都始終存在。
來源:《民族文學研究》丨范云晶2022/04/26
四大名著維吾爾文譯本的特點和影響
《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以下簡稱四大名著),目前均翻譯出版了維吾爾文譯本。
來源:《民族文學》丨阿不都克依木2022/04/18
《獨龍春風》:一部獨龍族族群命運的壯麗史詩
4月8日上午,由中國作家協會創作聯絡部、《人民文學》雜志社、云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云南出版集團主辦,中國作家網、云南省作家協會、云南人民出版社承辦的長篇報告文學《獨龍春風》研討會在北京和昆明兩地同步舉辦。
來源:中國作家網丨劉雅2022/04/12
地域、民族、民間的新時代表達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獎作品中,廣西有《駐村筆記》《人間消息》《被風吹過的村莊》三部作品獲獎。
來源:《南方文壇》丨黃文富2022/03/24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與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相伴的歷程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自成立以來,至今風風雨雨已經走過了32個年頭,而學會的創建與發展歷程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的建立與壯大緊緊相連。
來源:《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歷程回憶·文學卷》丨楊恩洪2022/03/1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學行動
在當代文學的脫貧攻堅書寫中,各民族作家和而不同,少數民族文學在表達使命、思量現實問題以及刻畫扶貧干部等方面頗有特色。
來源:《內蒙古社會科學》丨楊建軍 崔濤2022/02/24
少數民族母語文學“走出去”的困境與出路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發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呈現出全面碰撞、深度對話以及相互滲透的局面,這勢必迫切地要求我國少數民族母語文學的傳播不應局限在一地一國。
來源:《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丨李彬2022/02/16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 多民族文學史書寫范式考察
民族、文學、歷史是多民族文學史的三個理論關鍵詞,它們兩兩結合纏繞成三組意義鏈條、價值關聯極密切的理論關系……
來源:文藝報丨顧廣梅2022/02/09
如何講好西藏故事——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藏長篇小說為例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西藏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訴求也隨時代歷史的變遷……
來源:西藏大學學報丨陳思廣 黨文靜2021/10/18
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三大體系”建設回望
黨和國家非常關心和支持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三大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高度評價三大史詩,稱之為“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認為是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丨納欽2021/10/13
各民族文學成果凝聚成中華民族文學書寫
這套叢刊的主編是內蒙古大學教授米彥青,他結合區域特色以及十多年來對蒙古民族文學史的持續關注,出版過多種學術論著。做中國文學的學者,即便不做民族文學,也應該對民族文學有所了解,這是一國版圖之內發生的文學現象,有責任有所了解……
來源:中國文化報丨朝戈金2021/10/08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來源:中國民族報丨吳桃2021/09/22
歐造杰:新時期以來壯族文學的繁榮發展
新時期的壯族文學創作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作品數量眾多,品種和體裁齊全。不僅小說、詩歌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散文、報告文學、文學劇本也有長足的進步。在小說創作方面,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多管齊下,題材和內容豐富,體現了壯族新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
來源:《民族文學》丨歐造杰2021/09/15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文學力量
廣大文學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積極書寫民族地區新變,反映各族人民群眾嶄新的精神風貌,以更多優秀作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積極貢獻,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來源:文藝報丨明江 黃尚恩 羅建森2021/09/03
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強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深刻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創造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論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新境界。
來源:新華網丨霍小光 等2021/08/30
評論丨壯族文學的堅守與展望
回顧和總結20世紀的壯族文學歷程,探討新世紀20年來壯族文學的新發展,對壯族文學發展史來說意義重大。
新作品丨“老哥哥”艾比布
艾比布常年戴一頂花帽,人很瘦小,衣服穿在他身上像是掛在衣架上。
新作品丨一本無法歸還的書
前一段時間,整理圖書時,一本《艾青詩選》突然冒了出來。當時我詫異得很,這書怎么還在我這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