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的邊境》:讓點點頑強的星火形成了一個溫暖有力的聚落
前些天一個計算機系的朋友問我:“研究哲學最終有什么意義呢?” 我無言以對,只好搬出阿爾貝·加繆在《西西弗神話》里的觀點:“為了找到不自殺的理由。
2023-01-17
-
百年古鎮的精彩呈現——讀熊育群《金墟》
熊育群重新發現了一座神奇的百年古鎮,他最新長篇小說《金墟》的發表將使一座赤坎鎮陡然更加聞名于世。
2023-01-17
-
孫孟媛《芬芳》:從城市邊緣走向生活中心
孫孟媛這篇小說寫得很從容,作為非典型的都市情景劇,每個鏡頭都是我們熟悉的日常畫面。
2023-01-17
-
李洱:讀李宏偉的《北京化石》
我曾經撰文討論過李宏偉的《月球隱士》,認為他的小說試圖在末世論的陰影中探究人物命運的另一種可能性,有如回到交叉小徑的花園,重新尋找另一條路徑。
-
《逍遙仙兒》:北京的“新世情”和作家的“主義”
石一楓的《逍遙仙兒》,是一部北京的“新世情”小說,是一部講述北京普通眾生生活的小說。
關鍵詞:  石一楓2023-01-17
-
一間敞開的房間
90多年前,英國女作家伍爾芙提出,女性若想寫作,必須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這樣才不會像艾米莉·勃朗特般隨時可能被瑣事打擾,也不必像簡·奧斯汀般時刻準備藏起客廳里的手稿,她們大可自由而專注地徜徉于自己的精神王國,成為小說家、劇作家、詩人。
2023-01-16
-
人際交往與自我表達的困境
作為青年作家余靜如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以X為原型》表現出了與此前《安娜表哥》截然不同的氣質和風格。
關鍵詞:  余靜如2023-01-16
-
黃蓓佳跨界小說中的感傷浪漫抒寫風格
黃蓓佳是中國作家當中鮮見的跨齡、跨界寫作的作家,所謂跨齡,是指描寫的人物對象既有少年兒童,也有成年人的。
關鍵詞:  黃蓓佳2023-01-16
-
“詩”是生活陳釀的一壇老酒
《我的詩和遠方》(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3年1月版)是資深文學“新人”王正宇的一部散文新作。
2023-01-16
-
更遠的“世界” 更深的“內心”
一 近年來,葉臨之的小說“中亞系列”引起關注,由此,他的寫作譜系也從原來的“中國故事”延伸出一條新的主線,向著更遠的“世界”探尋。
關鍵詞:  葉臨之2023-01-16
-
戈麥詩歌方法論之二:詞的繁育術與超現實主義
詞的繁育術與超現實主義 ——戈麥詩歌方法論之二 西渡 (原刊《文藝爭鳴》2022年第2期) 戈麥對當代詩歌最重要的貢獻體現在他突出創新的能力上。
-
戈麥詩歌方法論之一:戈麥詩歌中的智性想象
戈麥詩歌中的智性想象 ——戈麥詩歌方法論之一 西 渡 (原刊《揚子江評論》2022年第1期) 1997年的時候有人問我:“隨著時光的流逝,你還堅持對戈麥的高度評價嗎?”我當時回答說:“我現在對他的詩歌品質有了更深的認識,我比過去更熱愛他的詩歌。
-
戈麥詩歌方法論之三:幻象工程學
幻象工程學 ——戈麥詩歌方法論之三 西渡 (原刊《文藝爭鳴》)2022年第7期) 一、 戈麥最后階段創作的基本情況 戈麥1990年的詩歌寫作結束于《新生》《深淵》《高處》《盲詩人》等作,這些詩都流露出跟過去的生活告別之意。
-
陳艷敏《循著那抹亮色找尋你》:“寫下來的東西照亮了世界”
于今看來,細品“書信”二字常有恍如隔世之感。
2023-01-14
-
戴榮里:《金釘子》的鄉村敘事
《金釘子》是作家沈念的一篇短篇小說。
2023-01-14
-
女性學者,把自己作為方法
從來沒有一本書像《開場》這樣打動我。
2023-01-14
-
房偉:當歷史的“晨鐘”在現實敲響
作為一名已經創作出諸如《天昏海暗——太平洋戰爭》等作品的作家,蘇虹在文學與歷史關系的把握與處理、小說可讀性與嚴肅性的平衡與掌控上可謂已駕輕就熟;在其新近作品《海上晨鐘》中,蘇虹以上海信誼制藥廠的改革發展為時代之窗口,以雄渾的愛國情懷與細膩的人文關懷為情感之底色,鋪排出一幅歷史與現實交織的恢弘畫卷。
2023-01-14
-
《永遠在路上》創作談:在底層與非虛構
今年是父親去世40周年。
關鍵詞:  《永遠在路上》2023-01-13
-
星群:你看到光束中的那一團微粒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最開始寫作的那一份羞澀已經逐漸長成了被人看見的渴望,開始為那些往日里羞于見人的那些文字,尋找公之于眾的途徑。
2023-01-13
-
文學拓殖者與批評的創造——何平《批評的返場》的典范意義
學界聞名遐邇的何平有好幾個,此處特指做文學批評的何平。
關鍵詞:  《批評的返場》2023-01-13